2008年11月12日

經濟或負增長 港轉型失敗官之過

【東方日報專訊】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預測,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長(GDP)只達百分之七點五,香港則淪為負增長百分之一點二,可謂是目前最悲觀的預測。還不過一個月前,大摩對本港明年GDP增長還作出百分之三點三的預測,當時在證券商所作預測中,還算是相對樂觀的,在機構愈睇愈淡之下,大摩預測轉而相對悲觀無疑是重大警號。因為這將是香港繼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九八年後另一次負增長。重蹈負增長,再次印證本港經濟轉型失敗。

大摩的負增長預測顯示,香港經濟回應金融海嘯,表現將「慘過沙士」,甚至慘過亞洲金融風暴。以這次危機的深不見底可預期,同上次的負增長相比,今次一旦負增長,經濟恢復的難度更大。九八年GDP負增長百分之六,是由九七年的百分之五點一增長率「硬着陸」的結果,但九九年即反彈上百分之二點六,翌年更漲至百分之八,形態表現為跌急彈快。這是因為當時亞洲出事,美歐卻無恙,才有當年的陣痛式負增長。現在是美歐出事,亞洲被傳染,恐難再上演當年陣痛式負增長,而是較長期低迷。

當年陣痛式負增長,本港雖吃了大虧,但復甦得快,官員也就無緣接受教訓,反而更易好了瘡疤忘記痛,對待經濟轉型反而走入迷途,刻意獨沽一味靠金融安身立命。有此前因,在金融海嘯中,本港就更無緩衝能力,難免跌得更傷,經濟負增長就絲毫不奇。港府對金融海嘯存有陣痛式倒退的不切實際幻想,致使在大跌市之際,對形勢判斷失誤,救市出招不力、錯過時機,將是招致經濟陷入負增長的近因。

除了規劃轉型偏頗,造成本港畸形經濟難逃一劫,港府對經濟管治理念的另一迷失是:倚仗內地經濟及政策輸送。所謂內地好、香港好的命題,就是「裙腳仔」式倚賴的代名詞。長期以來在融入大珠三角經濟上,港府懶懶閒自我埋頭於虛擬金融的急功近利經營。致使融入大珠三角發展實體經濟淪為空談,背靠內地變成坐等政策利好,以致在當前金融海嘯中,內地自顧不暇無從援手時,港經濟也就不能獨力撐持。

大摩調降中港經濟預測,無視內地一擲四萬億元救市,顯見其對救市的效用有保留。這對應內地的現實來看,是有其道理的。因為四萬億元救市,一方面詳細的投入未見真貌,另一方面能否落實仍存疑問。更重要的是,縱能落實,其作用力主要在於推動投資,短期未必在推動內需及消費產生催化作用。在海外需求不振之下,四萬億元救市並未擲中目標,因而不但救市的短期效力不彰,而且長遠正面影響存疑。

內地救市重點變作解決當地的就業,難以救出口產業於既倒,如此一來,香港又沾得上甚麼光呢?像沙士時期一個「個人遊」政策,打救了香港的零售消費,經濟立顯生機已不復再。中央即使再加大開放「個人遊」,其作用也今非昔比,因為在金融危難逼近身時期,內地居民也會勒緊錢袋,不會像當年的疏爽大方。內地好、香港好,以及坐等政策輸送,已不再是救港靈藥,港府不能立足轉型,危機殺到時難自力求翻身,是經濟難振的關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網誌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