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印刷資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印刷資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月9日

調頻加網技术

調頻網點 (Frequency Modulated HalftoneDot,简称FM网点)的出现及它在解像力、无龟纹及文合一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印刷界的普遍重视。随着材料和配套工艺的完善,将成为一种优于传统调幅網點(Amplitude Modulated Halftone Dot,简称AM網點)的主要加網方式。

  常规加网技术用改变网点大小的方法来再现连续调原稿的颜色和层次变化,改变网点的大小相应于无线电技术中的幅度调制,由于这一原因,调频加网技术出现后人们将常规加网技术产生的网点称为调幅網點。

  調頻網點术与调幅網點技术的不同,在于它不是通过改变网点大小的方法,而是由计算机按数字图像的像素值产生大小相同的点,这些点的最小直径可与设备的记录精度相等。一个半色调单元中有限个点群的集合构成了形式上很特殊的网点,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些点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又被称为“随机網點”,例如两个数值上完全相等的像素在采用调频加网技术形成网点时,虽然记录点的数量相同,但出现位置却不同。构成一个调频记录点面积的总和等于一个常规网点的大小,它的面积率也与常规网点相等。调幅網點是以网点的大小来表示图像的色调效果,網點在空间出现的频率和单位面积上网点的数量恒定不变,通过改变网点面积来表现图像色调,即亮调部位網點小,暗调部位網點大;調頻網點面积固定不变,靠改变网点在空间的分布密度(密集程度)来表现图像色调。

  調頻網點与調幅網点相比较具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

  1.消除“龟纹”的产生。彩色印刷通常利用四种独立的加网图像准确套印而完成的,这些图像分别使用青、品红、黄和黑四色油墨印刷,采用调幅加网技术,规则的有序排列的网点和网点的单一化,必然产生网线角度,在套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龟纹”。而调频加网技术,网点出现的概率是随机的,网点排列是无规律的,不再有规则的空间网点状结构,消除了由于图像本身某些规则条纹与加网网屏发生干涉而产生“龟纹”的可能性。

  2.提高色彩复制能力。由于调频网点分布不规则,不存在网线角度问题,因此可采用青、品红、黄、 黑以外的颜色来扩大色域范围,增加专色油墨印刷,实现高保真(HiFi)色彩印刷,把印刷品和原稿的色彩差距减小,提高色彩的复制能力。

  这对于印刷商用市场提高利润极有帮助。另外,由于调频网点作不规则分布,可避免网点相互重叠,油墨也可直接印在承印物上,故可使用较大的墨量,增加色彩效果。


  3.解像力高。调频网点技术是网点的密集程度,即单位长度内网点的数量(DPL)表示网点图像的精细程度,构成FM网点的黑化点即是形成图像色调的“元素”,同时也是表现细微层次的最基本单元。在系统分辨率相同的条件下,调频网点比调幅网点具有更高的解像力。

  4.高清晰度。在调幅加网技术中,网点线数决定清晰度,网线数越高,输出的网点面积越小,清晰度越好。但通常网线数过大,复制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调幅加网技术产生的输出图像都要做细微层次强调,即USM。由于调频加网采用的网点面积特别小,图像复制清晰度高,复制效果接近连续调的摄影稿,特别是亮调和暗调部位细微层次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在低分辨率的照排机上采用调频网点技术也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而调幅网点技术对照排机的分辨率要求较高。

2007年12月12日

色彩管理

何謂「色彩管理」 (Color Management) ? 您需要色彩管理系統嗎 ?「色彩管理」跟「健康維護」這類術語很像, 每個人對它都有一點模糊的概念, 且大多數人都承認它很重要, 但卻少有人真正瞭解它。

色彩管理上的關鍵問題有:

1. 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彩遠多過數位裝置 (掃描器、相機、螢幕、或印表機) 所能呈現的色彩。

2. 所有掃描器、螢幕、印表機的色域範圍都不同, 所以您會看到怎樣的色彩端視於您所使用的裝置而定。螢幕可以呈現的色彩多過印表機, 但也有一些列印色彩是螢幕所無法顯現的。

3. 色彩轉換就像是水入漏斗。當您循著藝術創作流程, 從輸入程序走到螢幕顯示階段, 最後來到輸出程序上, 就會發現到色域範圍通常都會越縮越小了 (色彩的豐富性也就漏失掉了)。

4. 螢幕與印表機看待色彩的方式全然不同。螢幕使用加色系統, 印表機則使用減色系統。列印紙張上的色彩看起來較不鮮明且較為陰暗, 相形之下螢幕所顯示的色彩則較明亮且較為活潑。

上述這 4 個麻煩匯集而成的結果就是:影像列印出來的樣子跟您想像的不盡然相同, 也跟它在螢幕上顯示的樣子並不盡然相同。

「色彩管理」的目標其實很簡單, 也就是:WYSIWYP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Print, 看到的就是列印出來的)。最簡單的色彩管理就是讓不同裝置 (數位相機、掃描器、顯示器、列印裝置... 等) 都能以可預期且可重複的方式來呈現色彩。

若您走好運, 那一切就都簡單多了。您添購了一台噴墨印表機, 接上電腦後所列印出來成品也令人感到十分滿意, 接下來也都一切順利。是啊, 真好。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您的影像要列印出最終成品, 過程中您的影像可能已經過好幾個程序處理過, 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輸出成品的樣子。這些環節包括了數位相機、掃描器、電腦硬體、作業系統、影像編輯軟體、觀看環境、顯示器、與印表機軟體等, 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會毀了輸出影像。就算是已經來到了最後的列印輸出作業上, 您也可以在此選用不同的墨水、紙張、或甚至不同的列印輸出技術。在這一條通往完美輸出影像的漫長旅途上有著太多環節可以出錯, 而不幸的是, 它的確經常出錯。

這時候我們就用得到「色彩管理系統」 (color management systems, CMS)。CMS 是設計來應付所有數位顯影設備這類問題的軟體解決方案。它可以消弭列印裝置 (輸出技術) 之間的差異, 確保所有的環節上都能產生一致性的色彩。

但也有人宣稱使用色彩管理系統太小題大作了。他們表示, 您所應該做的, 就是先熟悉影像檔案、螢幕設定值、與印表機設定值, 然後設法讓螢幕上的 A 顏色對應到輸出影像上的 A 顏色。若這 2 種顏色不同, 您可以修改螢幕設定值或直接修改影像檔案, 直到可以輸出想要的顏色為止 (這種做法稱為「反向校樣」 (reverse proofing) 作業)。

但這樣的土法煉鋼法有很多問題。首先, 它需要一個封閉的運作系統:同一個人、同一台螢幕、相同的列印設備、相同的墨水、相同的紙張... 所有的東西都必須相同。只要運作系統內涉入了別人或別的系統 (比方說將檔案交付給外面的列印輸出中心), 對方的設備就不見得會跟您相同 (而且通常都是大不相同的), 此時您原有的掌控方式就失效了。第二, 您得有許多時間與經驗才能使用「色彩數字值」來進行色彩修正作業。最後, 您得完成色彩校正程序並搭配適當的色彩設定檔 (profile, 描述檔) 後才能在 Photoshop 裡透過「軟體校樣」 (soft proof) 功能預覽 RGB 影像的 CMYK 輸出成品 (Photoshop 6.0 後開始支援這項預覽功能)。

[ ICC 色彩管理 ]

1993 年 8 家業界廠商 (包括了 Adobe Systems、Eastman Kodak、Apple Computer、與 Microsoft 等) 共同成立了「國際色彩協會」 (ICC,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 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並推廣一套開放式的跨平台色彩管理系統, 希望藉此讓「一致性色彩呈現」的美夢成真。

The ICC 色彩管理系統包括了下列 3 個要素:

1. 與裝置無關 (device-independent, 裝置獨立) 型色彩空間, 也就是所謂的「參考色彩空間」 (reference color space):

ICC 選擇了 CIE 的 XYZ 與 LAB 這 2 個色彩空間。XYZ 用在螢幕上, LAB 則用在列印設備上。為了能在不同裝置上得到一致的色彩呈現, 系統得在裝置間進行色彩資訊的轉換作業, 將來源色彩轉換成目標色彩 (例如將螢幕顯示色彩轉換成印表機列印色彩)。然而實際上的情況是, 整個轉換程序會透過一個中介色彩空間或 PCS (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設定檔通聯空間) 來進行。

2. 足以描述裝置特性的「裝置設定檔」 (device profile):

Mac 稱之為「ICC 設定檔」, PC 稱之為「ICM」。稱呼雖然不同, 但指的其實是同一樣東西:ICC 裝置設定檔。ICC 設定檔是一種用來描述裝置顯色能耐的數位資料檔案, 作用就像是一個色彩對照表。若您透過裝置設定檔將輸入、顯示、輸出裝置的特殊色彩空間值對應到已知的參考空間裡, 那麼同一個影像檔案就可以在這些已套用設定檔的裝置之間呈現出一致的色彩。設定檔可以套用在掃描器掃描影像、螢幕顯示影像、以及印表機列印影像。不同的設定檔套用在不同的裝置上。設定檔有點像是裝置的指紋, 它有助於系統瞭解整個運作流程上每一台裝置的顯像特性。

3. 可解讀裝置設定檔並對應彼此色域的「色彩管理模組」 (Color Management Module, CMM):

CMM 又稱為色彩引擎, 它們會依據裝置設定檔與您所指定的色彩對應方式將「溢色」 (out-of-gamut, 超出色域) 色彩對應到下一個裝置可呈現的色彩範圍內 (從影像擷取階段走到螢幕顯示階段, 最後來到列印輸出階段, 您可以發現到色域範圍越來越小。有點像是水入漏斗, 越走越窄)。

The ICC CMS 工作流程。圖左的輸出設備之所以只標上單向箭頭, 是因為相機或掃描器這類輸入設備本身並不具備完善的影像檢視或輸出功能。

Apple 使用 ColorSync 色彩架構, Microsoft 則使用類似的 Image Color Matching (ICM 2)。ColorSync 與 ICM 2 都得依據 CMM 與符合 ICC 標準的裝置設定檔 (也就是副檔名為 .icc 的檔案) 所內含的資訊才能將一色彩空間 (色域) 裡的顏色轉換成另一色彩空間 (色域) 裡的顏色。Photoshop 在這 2 個作業系統平台上可以各自使用 ColorSync 或 ICM 2 色彩架構, 但為了讓 Adobe 應用軟體獲得更高的跨平台色彩一致性, Photoshop 預設使用它所內建的 Adobe ACE 色彩引擎。

2007年12月8日

平版印刷

由於平版印刷是採用油水相斥原理進行印刷的,因此其平版印刷機由輸紙系統、輸墨系統、潤濕系統、印刷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同時還涉及到機械、紙張、油墨、印版等一系列印數,其中還包括空氣,溫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印刷質量就取決於印刷知識加操作技能。
平版印刷也称柯式印刷。平版印刷的印版的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无明显高低之分,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

(1)平版印刷的特征

a.平坦的印刷面,利用油墨与水来互相平衡
b.正读的图文
c.间接印刷法

(2)基本印刷原理

a.水与油脂不相容
b.图文与非图文区同处在相同的平面上
c.利用第三个滚筒来传墨

(3)平版的制作方法

a.手写法
b.打字法
c.照相法
d.扫描法

(4)平版的种类

a.自制版
b.深蚀版
c.预涂版
d.干式版
e.直接图文版
f.多层金属版


(5)平版印刷机

a.圆压平式
b.圆压圆式

認識FM(調頻)網點


這個FM可不是收音機的AM、FM喔,但是原理是相似的。以往要將連續調的照片或圖畫復印,都要先轉為點子(dots)排列整齊、大小不一的的半色調(halftone)網片,這種方式在印制比較精細的圖案時就容易產生"錯網"或"網花"的現象,無法達到應有的品質。在數位化設備導入印前作業之后,便有了一種新的網點產生方式,就是FM(調頻)網點。

FM(調頻)網點之原理、特性在此不擬多作贅述。但是如果真有一天必須要利用FM網點來表現圖像時,您應該要如何展開作業呢?會有那些問題和顧慮呢?目前的設備能否適用呢?目前的設備能否適用呢?相信這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國外在這一方面已有相當完整的測試與經驗,特別整理列述於后,僅供大家參考:

調頻網點好處

圖片鮮銳度(resolution & sharpness)更佳。

圖片色彩更為亮麗飽合,已有近似相片的效果與品質。

沒有網花及干擾紋(moires and rosette)。

沒有網點角度的問題、彩色套色作業更簡化。

更佳的色調復制效果,而且中間調沒有因網點銜接而造成濃度有跳階的問題。

大幅改善雷射印表機輸出品質。

即使是報紙或再生紙,也能表現不錯的圖片品質。

四色以上之彩色印刷或金屬色套印最適合使用,因無錯網之顧慮。

FM網點在套色文字邊緣的表現效果,比傳統網點好的多,可以考慮取代以特別色來表現文字之方式。

調頻網點的缺點

應用初期,由於色彩控制尚無經驗,所有網片皆需經上機打樣后,才能確知色彩之表現度。不合時,必須再回頭修正分色曲線,處理上較為耗時,也增加許多成本。

現有之各種化學或轉寫的打樣方式,并不能完全適用於FM網點。

底片無法以化學方式修整,因極易遺失細網點。

由於FM網點不規則排列之特性,在圖片光部區域,會有粗化的感覺。

在低解析度輸出時,文字或圖案邊緣會成呈現不夠鮮銳及鋸齒紋。因此,建議解析度不應低於1000pixel/cm(2540pixel/inch)。

圖片在拼對准時,較傳統網點之圖片困難,需以十字線補助拼貼。

拼晒版作業,對透明片基,曝光時間,吸氣標准,光源均勻性均極要求,作業成本較高。

適合FM(調頻)網點表現的印刷品

公司精致年報。

珠寶型錄。

醫學雜志及圖片。

攝影作品。

郵票。

有細致紋理之紡織品或皮件,須忠實表現時。

需精細復制之版畫、銅雕或油畫等。

超過四色以上之彩色套印(Hi-Fi Color),有花紋之顧慮者。

建議

調頻網點的真正好處,只在某些精細需求的領域中有其價值。良好的效果,必須經過許多不同的測試,才能找出因應的方式與數據,不是輕易可以獲致的。廠家應有必要准備與認知。

如果工廠已擁有一套完整的色彩與品質管理數據(傳統網點),在沒有經過仔細的校正與確認前,不宜冒然改用FM網點正式作業。

FM(調頻)網點對電腦直接制版(Compurter to Plate)以及電腦直接機上制版(Compurter to Press 如 GTO-DI技朮)而言,由於網點移轉損失極低,正是再好不過的搭配了。

FM過網技朮,以現階段而言,它應是傳統網點以及高線數過網的種額外輔助表現方式,以彌補二者可能的不足,但不是去完全取代它,否則會有成本高而未必受歡迎的困擾。

FM網點的印刷成品,與一般銅版紙圖片比較時,視覺上差異几乎不大。客戶是否愿意以較高代價接受它仍有疑問,廠家必須了解這一點。

2007年11月30日

印刷三原色 CMY, CMYK


至於顏料的特性剛好和光線相反,顏料是吸收光線,而不是增強光線,因此顏料的三原色必須是可以個別吸收紅、綠、藍的顏色,那就是紅綠藍的補色:青、洋紅與黃色(CMY),以濃度0~100%來表示。

把黃色與青色顏料混合起來,因為黃色顏料會吸收藍色光,青色顏料會吸收紅色光,因此最後只剩下綠色光可以反射出來,這就是黃色加青色顏料會變成綠色的道理。

理論上將印刷三原色混合之後,應該可以將紅綠藍光通通吸收而得到黑色,只是現實生活中並找不到這種光線吸收、反射特性都十分完美的顏料,將三種顏色混合後還是會有些許光線反射出來,而呈現暗灰色或深褐色。事實上除了黑色外,用顏料三原色也無法混和出許多暗色系的顏色,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因此實際印刷的時候會額外加入黑色的顏料,以解決無法產生黑色的問題。因此就有所謂CMYK的色彩模式,K表示黑色。

黑色的加入雖然增加可印刷的顏色範圍,卻也使顏色的調整更為複雜,例如用50%的CMY可以混合成灰色,但我也可以直接用50%的黑色來產生,變成同一種顏色有不同的混和方法,在加上顏料的透明度、乾燥速度、紙張吸墨程度及作業流程種種條件的不同,使得顏色的控制成為印刷的一大問題,如果你的作品需要送印刷廠的話,一定要對CMYK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才行。

光的三原色 RGB


人眼所見的各種色彩是因為光線有不同波長所造成的,經過實驗發現,人類肉眼對其中三種波長的感受特別強烈,只要適當調整這三種光線的強度,就可以讓人類感受到『幾乎』所有的顏色。

這三個顏色稱為光的三原色(RGB),就是紅(red),綠(green),藍(blue)。所有的彩色電視機、螢幕都具備產生這三種基本光線的發光裝置。因為這三種光線的混合幾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顏色,因此電腦裡頭就用RGB三個數值的大小來標示顏色,每個顏色用8bit來記錄,可以有0~255,共256種亮度的變化,三種乘起來就有一千六百多萬種變化,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24 bit全彩。

因會光線是越加越亮,因此兩兩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間色:黃(yellow)、青(cyan)、洋紅(magenta);三種等量相加可得到白色。電腦繪圖的功力想要更上一層樓的話,各種顏色的混合關係一定要能瞭解,這樣才能把影像按自己的意思加以調整,而不是憑空任意嘗試。

至於補色是指完全不含另一種顏色,例如黃色一定是由紅綠兩色合成,完全不含藍色,因此黃色稱為藍色的補色,從色相圖中可以看到兩個補色隔著白色相對。將兩個補色相加會得到白色。

解析度 (resolution)

對電腦而言,所有人眼所見的影像都是螢幕上一連串的光點的構成的,這些光點是電腦顯示的最小單位,稱為像素(pixel);光點的數量越多,影像提供的細節就越多。

電腦影像:

因此對一般的電腦圖片而言,解析度越高表示構成圖片的點數越多。以右圖上方為例,50 x 50表示該圖片是由長寬各50點所構成,我們可以說這張圖的解析度是 『50 x 50 pixel』。25 x 25的圖就只有50 x 50的1/4大,12 x 12就更小了。如果把三張圖不同解析度的圖放大到一樣大來看(例圖下方),可以發現構成圖片的像素越多,細節就越清楚。

電腦螢幕 :

同樣的稱呼也用在電腦螢幕上。我們如果說這台螢幕的解析度是800 x 600,表示這台螢幕目前的桌面大小是由800 x 600點所構成。不過同樣是800 x 600,有的人用15吋的螢幕,有人用21吋的螢幕,有人用200吋的投影電視,雖然他們的解析度都是一樣,但實際產生的畫面大小並不相同,解析度高並不代表畫面就大,這點要特別注意。

數位相機:

所謂百萬像素的相機,就是所拍攝的畫面由一百萬個像素所構成,大概是1200 x 800 pixel左右,越高的話畫面就越細緻。

印表機及掃描器:

這兩樣東西的解析度與前者有所差異,是用DPI來表示,請參考下一段說明。



--------------------------------------------------------------------------------


■DPI (dot per inch)

之前所提到的電腦圖片、螢幕等等,解析度與實際顯示的尺寸間並沒有關係,因此解析度的多寡只影響到資訊量的多寡,可是對印表機與掃描器而言,掃瞄與列印的範圍是有固定大小,在一定大小範圍內若能產生更多的像素,代表畫質越細密。用來計算的單位稱作dpi,英文的意思是每英吋幾個點(像素)。

掃描器:

一般的掃描器有600 dpi及1200dpi的分別,表示對於同樣的圖片,前者最高每英吋可以得到600 pixel的資料,後者可以得到1200 pixel的資料。對一張3x5吋的照片進行掃瞄,各可得到1800x3000及3600x6000pixel的圖檔,因此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用最高解析度還掃瞄東西的,可是如果要掃瞄的圖片很小,卻想得到高解析度的圖案,低解析度的掃描器就沒有辦法了。

噴墨印表機:

解析度表示該噴頭的精密程度,600dpi表示每吋可噴上600個點,因此解析度越高表示在相同範圍內可以產生更細密的墨點,列印效果越好,不過因為噴墨印表機只有四色或六色的墨水,需要好幾個墨點才能組合出特定的顏色,因此拿來印彩色圖案的話,實際可用的解析度並沒有那麼高。

dpi的意義就是提供pixel與實際尺寸的換算關係,假設我想得到一張300x500 pixel的圖片,而原本圖片的尺寸是3x5吋,那麼我掃瞄的時候只要使用100dpi就夠了。

假設我有張海報要請人印刷,印刷的解析度是200dpi,如果海報有30x50吋那麼大的話,我就需要準備6000x10000pixel的圖檔才能印出最佳的畫質,這可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圖檔,從這邊可以知道電腦印刷不是每個人的配備都玩得起的,這也是一般人用電腦自行製作型錄、畢業紀念冊、宣傳海報最常犯的錯誤,以為螢幕上800x600或是1024x768的圖送到印刷廠就可以印得漂漂亮亮,沒想到印出來都是馬賽克的方塊,主要就是解析度不夠。

什么是CTPCTP

脱机直接制版(Computer-to-plate) §
在机直接制版(Computer-to-press) §
直接印刷(Computer-to-paper/ -proof) §
普通PS版直接制版技术,

即CTcP(Computer-to-conventional plate) 首先明确,这里所论述的CTP系统是脱机直接制版(Computer-to-plate)。CTP就是从计算机直接到印版,是一种数字化印版成像过程。CTP直接制版机与照排机结构原理相仿。其制版设备均是用计算机直接控制,用激光扫描成像,再经过显影、定影生成直接可上机印刷的印版。计算机直接制版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直接将文字、图象转变为数字,直接生成印版,省去了胶片这一材料、人工拼版的过程、半自动或全自动晒版工序。CTP可处理多种印刷方式,包括商业表格、说明书、通讯录、文件、财务、报纸、标签和包装。除此之外,CTP还适合印刷单张纸和宣传册。它尤其适合把前端的编辑、创作部分和后端的制作部分紧密结合的封闭式工作流程。因此,同时CTP系统对于完全使用数码格式数据的印刷厂来说尤为适用,如表格印刷、财经印刷、包装印刷及一般的商业印刷。对于报纸出版来说,采用全数码化编辑工序,或纯分类广告的报章都可用到CTP。

1-2为什么要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市场的需求:短版活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交货期越来越短,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
数字化工艺流程(Digital Workflow)的需要:传统工艺中,生产环节多质量难以控制、传统印版上机调整多、印刷机的生产效率不高。没有高效、高精度、全自动化的印前系统无法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与传统印刷工艺相比,CTP制版工艺之所以迅速推广,有以下几点原因:

1) 交货期大大缩短:工艺步骤减少很多,时间不在成问题,各种短版块硬件应付自如。

2) 稳定一致的高质量:生产环节减少,质量易于控制,没有网点扩大,网点精确锐利,印刷密度极高,精品印刷轻松完成。

3) 印刷机的效率充分发挥:印版自动套准调整很少,CTP印版上墨很快,很容易达到水墨平衡,印刷准备时间大大减少,节省了过版纸、油墨,减少了浪费,印刷机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4)劳动力的节省:在软片显影、手工拼版、晒版、修版、油墨打样方面。

5)消耗材料的节省:省去了软片,显影液,油墨打样用的PS版,工艺简化,出错机会减少,避免重做浪费。当然,CTP目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CTP系统费用比较高,且版材目前大部分需引进,所以比较贵,中、小型印刷公司不能接受。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的数字化工艺流程还不太成熟,特别是数字打样还不能完全模拟印刷。基于传统工艺的众多不足和CTP直接制版的优势,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势在必需。

1-3 CTP系统的分类

从曝光系统方面,可分成:内鼓式、外鼓式、平板式、曲线式四大类。在这四种类型中,使用的最多的是内鼓式和外鼓式;平板式主要用于报纸等的大幅面版材上;曲线式使用得很少。据统计,1997年,由29个制造厂商提供的58种CTP机中,内鼓式有24种,外鼓式有16种,平板式有9种,曲线式有9种。在这些形式中,外鼓式逐渐呈现主流趋势。

从版材品种方面,可分为:银盐版、热敏版(烧蚀式热敏版、非烧蚀式热敏版)、感光树脂版和聚脂版(非金属版基)等;从技术方面,可分为:热敏技术(普通激光成像)、紫激光技术、UV光源技术;

从自动化程度方面,可分为:手动单机、半自动型、全自动型和混合型(CTF-computer to film和CTP-computer to plate)。从印版在鼓上的固定方式方面,可分为:全吸附式和中间吸附,首尾用卡夹固定两种。全吸附式对版材的尺寸没有限制,而卡夹式使用的版材幅面必有固定尺寸。从应用方面,可分为:商用CTP系统和报用CTP系统。

1-4 CTP系统的发展现状

CTP(Computer-To-Plate)技术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时期是直接制版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所以在此期间,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制版质量方面,都不很成熟。到了九十年代,设备制造厂商与印刷厂家密切配合,加速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步伐,并在此期间达到了成熟和工业化应用的程度。在1995年Drupa印刷展览会上,展出了42种CTP系统。在Drupa 2000上,来自世界各地的90多家直接制版系统及材料生产商展出了近百种产品。96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印刷企业中已有55.3%采用CTP系统,28.8%采用彩色短版数字印刷系统。

中国使用CTP技术较国外晚了很多,羊城晚报于1998年4月,爱克发公司的平板CTP制版机及方氏Optronics外鼓式CTP在“新快报”部分版区试用。我国第一台无需胶片CTP计算机制版系统在沈阳市博集科技研究所研制成功。这是该所科技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拼搏又推出的一个高科技成果,它填补了我国印刷制版行业一项空白。

与照排机结构原理相仿的CTP制版机已不是CTP发展的障碍,其不能更早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与之相适应的流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不能满足需要。数码打样、自动拼版是CTP系统应用的必经之路,如果这些技术得不到真正解决,CTP系统也就谈不上发展。也就是说,CTP系统赖以发展的不是CTP制版机本身,而是流程。一套从排版到输出控制的完整的印艺数码流程是CTP系统的基础。顺利实现CTP系统的关键所在是:

1.要有两年以上使用PostScript电子印前系统的经验,这经验可确保印前技术人员熟悉基本的档案处理及故障检查,可快速找出并解决字体问题、欠缺的图像和构造不好的文件等。

2.半数以上的工作为PostScript或与PostScript格式兼容的档案。

3.足够的印刷消耗量:实现CTP系统需要一定的资金。印刷厂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印版才能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4.高品质的印版操作:印刷厂必须保证印版质量的持续性。

5.主要工作不超过4色,并且印刷网线低于175lpi。

6.拥有6-12个月的数码打样经验:数码打样是CTP工作流程中最具争议的技术之一,因为它对客户和印刷车间都会产生影响。需要对客户及印刷操作员培训各种数码打样技术。除此之外,印刷的成功与否还与公司技术人员有关,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对CTP引进的快慢程度,公司需要对这样的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而当服务器处理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为确服务器和网络可以正常运行,增加系统管理者又是非常重要的。由于CTP系统影响到整个印刷公司,所以凡是牵涉其中的部门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培训。

制版机:

从制版设备来讲,经过几年的发展,生产厂商推出了技术成熟的、能自动上版的、能处理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版材的、制版速度大大提高的各种直接制版系统。如久负盛名的全胜3244系列,已有几千台全胜系列计算机直接制机在全国各地成功运转。其采用新型20瓦热敏激光头,独特的SQUARESPOT方形光敏成像技术。五次荣获美国印刷技术基金会GATF技术大奖,在计算机直接制版领域享有盛名,并迅速扩展到数字胶印领域。内置激光冷却系统以及碎屑收集单元(用于烧蚀型免冲洗印版,采用久经考验的外鼓式设计,曝光时滚筒以恒定的速度旋转,确保成像稳定一致。为了精确套准,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温度补偿系统,在成像过程中,它可以对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印版热涨冷缩进行调整和补偿,确保了同一台机器在不同时间,甚至不同的印版都能精确套准,曝光稳定一致可重复。

CTP版材:

计算机直接制版的技术的关键之处,是印版和成像系统要匹配。银盐版材:高感光度、高分辨率、高耐印率,必须在安全灯下操作,而且工艺过程中银盐的排除物必须妥善处理。  感光树脂版材:类似于普通版材,必须在水性化学成分里处理。但是与银盐版相比,感光树脂版的感光度、分辨率、和耐印率就显得很低了。利用新型高感光度树脂乳剂,可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图文的稳固性——这也是选择版材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混合型版材:在普通的感光乳剂中加入曝光过程中的低感光度卤化银蒙版层,这样可以得到两种物质折中以后的优点。然而这种混合物需要一条很长的制版生产线和两条费物排除通道,以及更复杂的制造工艺。  热敏版材:可日光下操作,高分辨复制,成像准确、有简化工艺的潜力,版材,菲林,打样可以在同一器械上成像。只是热敏技术不如可见激光系统成熟,因此热敏选择局限性很大,热敏技术仍有潜力可挖

谈谈水墨失衡及其对策

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混溶的特性,在印刷过程中使印版表面润版液、油墨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原稿的良好复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人员素质、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水墨平衡。
   一、水墨失衡的问题分析
   1.水墨失衡的表现
   在平版印刷过程中,润版液供量过小,会引起空白部分起脏,图文部分糊版,印品报废;供量过大,油墨乳化严重,也无法进行正常的印刷,具体表现有:
   a)纸张在印刷过程中过量地吸收入润版液而卷曲绵软。
   b)橡皮布拖梢处出现水滴,甚至集聚滴下,在印品表面形成水渍,沾湿印版滚筒或橡皮滚筒衬垫。
   c)发生印刷中断时,其前后印张之间墨色有明显差异。
   d)印张墨色偏淡,增加供墨量后也不能及时变深。
   e)墨斗中有润版液液滴,匀墨辊剪切区域也可见到积聚后而离析出来的润版液滴。
   2.水墨失衡对印刷的影响
   a)水墨传递不正常:油墨过量乳化后,由于水份过多,加上机械力的作用,细小的水珠颗粒就积聚在油墨表面,影响油墨的印刷适性,造成墨辊特别是串墨辊脱墨,水辊表面粘脏,水墨不能正常传递。在多色机印刷时,过量的水份还会使纸张在与橡皮滚筒剥离时发生湿剥落(湿掉毛)现象,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生产。
   b)印品墨色冲淡:印刷过程中,过量的水份使油墨饱和度降低,墨色变浅,色泽变差,色彩产生陈旧感,而且使印版高调处变“花”,暗调处变“糊”,出现版面浮脏等现象。
   c)油墨着色力降低:由于油墨印刷适性破坏,着色力降低,如此时盲目增加墨量,会使网点并、糊,层次不清,同时由于水大墨多的恶性循环,产生更为严重的油墨乳化。
   d)印迹干燥慢:印迹干燥以油墨中连结料的氧化结膜为主要形式。当油墨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水溶液后,印迹表面氧化结膜时间延长,印迹干燥缓慢,造成印品粘脏、蹭脏,影响印后工序的生产。
   e)印品套印不准:过量的水份经印版、橡皮布转移到纸张上,纸张纤维会因吸收过量水份而伸长,套印下一色或背面时,就会出现荷叶边现象,造成套印不准,甚至伴有打折现象。由于纸张卷曲不平,收纸也不齐。
   f)产生条杠:油墨过度乳化,其颜料颗粒堆积于版面、橡皮布及水辊上,使彼此间压力和摩擦力增大而产生水杠或墨杠。
   二、解决水墨失衡的对策
   1.原辅材料的选择与印刷工艺监控
   a)把好印版质量关,确保印版图文和空白基础的牢固性、亲油性和亲水性,图文基础和空白基础与印版版基要具有良好的吸附力,版面砂目均匀细密。印刷前应根据版面图文面积、实地或网纹等情况进行水墨预调,印刷过程中,可根据观察到的版面光泽及印品情况判断水量大小。
   b)搞好各类纸张、润版液等方面的印刷适性条件的匹配。其匹配关系可参照下表(表中数值以本厂常用纸张为样本实测而得):

2.操作要实现数据化、规范化、程序化
   a)实现三平:滚筒(印版、橡皮、压印)平、墨辊平、水辊平。严格按要求,按数据,保证滚筒包衬、水辊表面平服,相互间压力均匀,三滚筒中心距符合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
   b)实现三小:最小的压力,以保证水、墨及印迹的正常传递为宜;最小的水量,以印版不挂脏为前提,尽可能减小乳化度;最小的墨量,但要尽可能保证油墨稠度,增强油墨的抗水性能,保证印迹符合阶调、密度、色彩等质量要求。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使三者有机地配合。
   c)规范五勤:勤看版面水份,及时调节水量;勤搅油墨,改善油墨流动性,保持良好传递的性能;勤掏墨斗,做到墨斗内无干涸墨皮等杂物;勤洗胶皮、印版,清洁其表面纸毛、纸粉及残存墨渍、墨皮,保证印迹良好传递,为判断水墨供给量提供可靠依据;勤对样张,随时抽取样张与付印样张进行对比,根据变化的情况,找准新的水墨平衡。五勤操作应做为规范化的操作,贯穿于生产全过程。
   d)做到数据化:在水墨平衡状态下,印品墨层必然厚实,密度一致,不断地用密度仪监测印品各色油墨密度值以掌握印刷过程中水墨平衡的变化情况,并整理不同油墨、纸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有关数据最终建立各印刷机台的常规数据模型,实现印刷过程的数据化管理。
   3.环境条件的监控要规范化、经常化
   生产车间必须进行环境温、湿度及其它条件的控制。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版面水份散发得越快,同时油墨的粘度、流动性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生产车间应尽可能安装空调。夏季以20℃~30℃、相对湿度53%~67%为宜,冬季以18℃~20℃相对湿度45%~55%为宜。
   4.设备的选用配置要合理化采用连续式供水的酒精润版装置,能够更好地满足印刷生产中的水墨平衡、水墨传递等印刷质量的监控和管理的要求,在设备更新、改进中应加以充分考虑。同时,从印刷工艺的其它方面也应加以考虑,如根据原稿及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既有利于良好复制,又有利于掌握水墨平衡的印刷色序;在印刷品的设计、制版中,其操作人员应对印刷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既体现设计风格,确保良好复制,又有利于印刷中水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