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股票資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股票資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2月11日

股票供求關係

我們先了解一般商品的供求關係。

一般的商品價格上升,是因為需求(Demand)增加,見圖表19。需求曲線由D1右移到D2。因為需求增加,刺激價格上升,廠家會增加生產,使供應(Supply)必增加,供應線因此由S1右移倒S2。供與求雙方的變動,價格 (Price)由P1右移到P2。其成交量(Quality)由Q1增加至Q2的位置。這是一般商品供應和需求的變化而引致價格上升。

圖表19: 一般商品供求關係 (經濟興旺)

股票在旺市的供求

股票的供求關係,與以上所述的剛好相反。當好消息出現的時候,需求增加,股票價格(Price)上升,但供應 (Supply)卻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因為持有股票者見市況上揚,多不願賣出,希望升高些的時候才賣。圖20詳述,需求(demand)曲線由D1右移到D2,而供應曲線卻由S1向左移到S2。因為一方面賣出者減少賣出,寄望價格再升高,另一方面購買者會增多,同時會增加購買量,他們加碼購入,以致股市一片興旺,買入的氣氛更濃,街頭巷尾都談論股市。

這種情況一旦出現,股價會瘋狂上升。如圖表20所示,股價 (Price)由P1升至P2,成交量(Quality)也因為人人爭相搶進,由Q1增加至Q2。

圖表20: 股票的供求關係 (牛市)

股票在淡市的供求

當經濟不景的時候,一般商品的買家會減少,廠商自然會減少生產,令供應減少,如圖表21所示,需求曲線由D1降至D2,所以價格由P1降至P2。

當股票出現熊市 (Bear Market),股價大瀉的時候,購買股票的人自然會縮手,減少購入,但賣出股票的人卻會增加,沽量也會大增,因為賣方爭相脫手,他們恐怕股市再下跌。價格由P1急降到P2,圖表22顯示,股市在跌市的時候,供應增加,供應曲線S1向右移至S2,因為股價下跌,看淡的人多,買家畏縮,引致需求減少,曲線D1向左移至D2,令股價跌勢更大。

圖表21: 一般商品供求關係 (經濟不景)

圖表22: 股票的供求關係 (熊市)

股票價值計算法

未來收益衡量市值

股票目前的市價是否偏低,應該用該股票未來的收益來衡量。例如,現在的股價是$40.00,股息是$0.30,但該公司二年後的物業完成,收益會增加,股息估計可以增至$0.60,以10%的資本還原率計算,$0.30經資本還原應是$30,而$0.60經資本還原後是$60。此股票現在市價只是$40.00,和它的將來價值$60.00相比,顯然是偏低了。

計算公式如下:


Pv = 股票價值

D1= 第1年股息

D2= 第2年股息

n= n年股息

R = 資本還原率



著重未來價值

投資股票,著重它的未來價值,採用預測的股息,並加以資本還原。例如今後二年每年都有$0.60的股息,預測第3年起有$1.20,投資期是5年。假如資本還原率是10%,則,


預測未來股息,可以從其收益著手,例如航運公司手上有多少噸船,貨運費如何,都有資料可查,也就可以計算今天與去年的盈利相差多少。

如果收益一向平穩的公司,近一、二年突然顯著下降,要考慮它的收益下降,是否由於某種反常的情況,同時這種反常的情況,會不會已沒有再發生的可能。如果是肯定的,則在現時的市價,是有利的購買。

成交額市價比率

股票價格是否偏高,有很多計算方法。

在1980年開始,興起「成交額市價比率」(PSR) PRICE-TO-SALES RATIO,很受分析家重視。

此比率能夠顯示偏高的股價,以及可以提醒應避免投資的股票。其可靠程度十分高。

計算的步驟如下︰

PSR = 該股票的市價/全年每股銷售價

計算全年每股的銷售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該公司股票全年的成交金額,除以該公司的普通股總數(此數目在年報中可以找到。很多報章每天都有記載)。計算公式如下︰

全年每股銷售價 = 該股全年成交額 / 普通股總數

舉例︰

星光傳呼(1992)全年每股銷售價 = 2,246,400,000/362,492,000 = $6.20

得出$6.20這個數後,用最近的市價(1993年4月28日是$2.40)來計算PSR比率。因此,

$0.24/$0.62=0.39

星光傳呼1993年4月28日市價$2.40比過去1992年的每股銷售價低一半有多,低PSR比率,表示此股尚有上升餘地。

用PSR比率,來衡量股票是否偏高,很可靠,當此比率顯示偏高,則可免浪費時間去進一步分析該股。

衡量PSR比率數據大概如下:

1.增長迅速的股票,PSR比率超過:3,就屬偏高。

2.增長細小的股票,PSR比率超過:0.80,屬偏高。

3. 邊際利潤低的股票,(例如超級市場業務),PSR比率超過:0.12屬偏高。

當找到不偏高的股票後,就要進一步用基本分析法來確定此股是否可投資。

投資PSR比率過份低的股票,是要承受風險的,因為很多破產邊沿的公司,其PSR比率十分低。無論如何,不偏高PSR比率的股票,或略偏低PSR比率的股票,都值得進一步去做基本分析。因為常常因此能夠找到便宜貨。

市價盈利率

用市盈率來分析股票,是古老的方法;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技巧方面,「現今」和「過往」已完全不同了。我們需要從新學習。

市盈率是:該股票最近的每股市價和每股的全年盈利比較。例如:怡和,市價是$46,每股盈利是$4.6,市盈率是十比一「10:1」,即十倍。可以這樣解釋: 如果你以$46買入怡和,你十年就可以歸本。

市價盈利率 = 每股令年盈利 / 每股市價



香港的上市公司,每年宣佈派息及盈利,都會同時宣佈每股的盈利。所以投資者要獲得正確數字來計算市盈率,會毫無問題。

問題是,怎樣的市盈率最可取?

過去,很多分析家認為市盈率二十倍「20:1」以下,是合理的。但近幾年,變化很大,可能是接近一九九七年,同時與中國開放有關。一九九三年,藍籌股的市盈率平均是十二倍,公用股接近二十倍,中國概念股由三十倍至九十六倍。

在一九九二年,市盈率已進入一個新紀元。英資股走下波,中國股冒起。例如在一九七二年已有「股王之王」稱號的怡和,現在的市盈率只是十倍,一向不被投資者接受的中國概念股,被稱為垃圾股,在六四事件後,反而冒起,市盈率接近一百倍,仍然有股資者爭相購入。

市盈率的高低,是跟據股票的盈利增長能力,收入穩定性來決定。例如:港燈公司未來發展有限市盈是十一倍。九龍電燈公司,有新界發展,市盈率在十八倍。煤氣公司,不受公共事業條例管制,況且收入穩定,有發展潛力,市盈率二十四倍仍然吸引投資者。

過去,香港指數的成份股平均市價盈利率約是10倍至12倍左右。

1987年是19.98倍

1988年是12.97倍

1989年是8.96倍

1990年是10.93倍

1991年是11.68倍

以上的統計顯示,超過十五倍的市盈率,屬偏高。參看以下圖表。

圖表: 香港股市平均市價盈利率。當市盈率處於虛線A及B範圍內,大市在正常狀態。如果在虛線A以上,表示大市偏高,在虛線B以下,則大市偏低,是購入股票的好機會。

投資者通常都很難決定市盈率的高低,但有些投資者卻往往能從中獲利。無論如何,購入股票最佳的時候,應該是在股市疲弱,成交量十分細小的時侯。應該選擇購買市盈率高的股票。當股市復甦,這些股票會領導大市,上升得很快。現今的投資者,要學會平宜莫貪,要明白是市價反映價值,不是過去的價值反映市價。

群眾心理

股票市場上,經常流傳著一句格言「投資小戶入市,股市將到頂。小戶永遠是錯的」。

這旬格言在各國市場上都曾證實可靠。它分析了小戶的心理︰ 「這些小戶在股市高峰時就大量購買,股市在低價時,卻悲觀地賣出」。

小戶這種行為,解釋了為何股市高峰時成交量大,股市低位時成交量卻很少。舉個實例:一九八五年恆生指數是500點,成交量每月約六億元,到一九八七底,恆生指數升至4000點,連續二個月每月的成交量都是六十億。其後股市跌至恆生指數2000點,成交量縮減至每月十七億元。

小戶這種行為,在全世界股市都是一樣,他們雖然一次又一次受了教訓,仍然會重覆錯誤,一百多年來都是如此。

「人賣我買,人買我賣」的投資方法,是洛斯基爾德最先倡導的。他認為投資大眾是常常錯誤的。一般大眾大量投資的時候,往往是股市到很高水平,接近旺市頂點的時候。

有經驗又理智的投資者,能做這種小戶相反的行為。當大部份的人悲觀,成交量急劇縮少,就是買入股票的時機。相反,當人人樂觀,成交量狂增,升幅又加快,就應當減少持有股票,續漸將股票變成現金。

群眾有這種行為,原因是:大部份人很少去詳細分析問題,他們只看報章標題,便自以為了解經濟,從不深入研究。因此,他們的反應是十分直覺。只憑表面現像去分析問題,結果得出錯誤的結論,但這類人最多,所以這類「結論」也最多人相信。

因此,反趨勢理論 (CONTRARY THEORY)及相反的意見 (CONTRARY OPINION)一度流傳及興起。

這種利用群眾心理來買賣股票的方法,同樣不能避免風險的。但此種理論,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接受別人的看法,自已要有獨突見解。因此當人人看好股市,只有你看淡,一旦人人都錯,你的收益便十分大。

認購新股須知

認購新股Q & A
1.投資者可從何處索取新股招股文件及認購表格?

 新股招股文件及認購表格的派發地點可於上市發行人的招股文件查悉。《證券上市規則》容許上市發行人只派發招股文件的電子版本,惟市場上其他派發地點必須同時有印刷本派發。投資者亦可於香港交易所網站的「投資服務中心」或「上市及上市公司事宜」的「新上市」欄查閱取新上市通告及招股文件。

 另外,投資者亦可向有關招股活動的保薦人、包銷商或收表銀行查詢索取招股文件及認購表格的詳情及認購新股辦法。

 2.投資者應用白表還是黃表去認購新股?兩者有何分別?

 投資者可透過白表或黃表去認購新股,惟兩者只可選一,不能同時使用白表及黃表去認購。重複或疑屬重複申請可能會被拒絕受理。

 投資者如欲以個人的名義登記獲配發實物的香港發售股份,應使用白表;投資者如希望獲配的新股直接存放在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即以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的名義登記獲配該等股份),應使用黃表。

 白表與黃表的主要分別為:由於郵寄實物股票需時,白表中籤者往往會待收妥新股、並將新股交予證券公司或銀行後才能沽出股票。白表獲配發股份的人士可能於新股買賣前仍未收到實物股票,而未能趕及於新股掛牌首天買賣;而黃表中籤者則因其獲配股份已存於中央結算系統,可於新股掛牌當天透過經紀直接沽出股票。

 3.什麼是重複申請?

 在香港公開發售中,倘投資者以同一名義(即使以聯名方式)遞交多於一份認購申請,所有申請將被視作重複申請而可遭拒絕受理。

 4.投資者可用甚麼電子渠道申請認購新股 ?

 電子認購首次公開招股機制下,中央結算系統的投資者戶口持有人可以致電「結算通」的操作熱線,或透過「中央結算系統互聯網系統」(網址:https://ip.ccass.com)輸入電子認購新股指示。沒有在中央結算系統開設戶口的投資者,可委託其經紀以電子渠道申請認購新股。

 5.投資者可從何處得知新股抽籤的結果?

 投資者可於股份過戶處查取新股抽籤的結果。發行人亦會在其指定的中文及英文報章刊登新上市股份配發結果,當中須包括認購比率、抽籤結果及配發股份的基準等內容;而同一通告亦會於香港交易所網站刊載。主板上市公司須於掛牌開始買賣前於指定的中文及英文報章刊發新股配發結果;至於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份配發結果則刊載於創業板網站。

 然而,為減低公開招股中投資者及參與單位的風險,現時全球市場的趨勢是公開招股的過程與股份開始買賣日期之間的時間大為縮短。有見及此,若主板上市公司於掛牌買賣前一天才刊發新股配發結果,聯交所會要求該公司於指定的中文及英文報章及香港交易所網站刊登新股配發結果及所有中籤者名單。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份配發結果則會刊載於創業板網站。

 6.若投資者認購了某公司的新股,但到公司上市掛牌買賣後仍未收到任何股票或任何退票,投資者應該怎麼做?

 投資者申請認購新股時,應留意招股書或申請表上所載的結果公布方法及配發結果的預定日期。如於指定期限過後仍未收到任何通知,可向上市公司的股份過戶處或負責招股的保薦人查詢。

 7.投資者可透過甚麼方式沽出從公開招股認購得來的證券?

 投資者如欲沽出從公開招股認購得來的證券,均須透過聯交所的交易系統進行,而只有聯交所參與者才能使用聯交所的交易系統。投資者可參考《聯交所參與者及聯交所交易權持有人名錄》從而選擇證券公司代其買賣證券。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